我们每次上课和学习都会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才能正确高效的把老师教给我们的东西转换成马上可以运用的能力,而不只是知识呢?为什么说是能力而不是知识,因为能力能让我们把学到的技能通过实践随时随地的使用出来,而知识只是理论上的理解和储备,它没有经过实践验证还存在着不可知、不确定的风险。由于要培养出能力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挑战。而现实中企业留给每一位讲师的时间也并不多,企业希望减少脱岗培训降低培训成本导致了很多培训课堂流于形式,有培训也有考试但却无成果或者成果不明显,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所造成的呢?
想知道答案就得说说我们过去的应试教育了。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因为过去的教育只重视知识的储备而不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转换,导致了很多人读了很多年的书,但在具体的生活实际运用中却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文盲或者无知者。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低能吗?不是,是因为我们错误的把“知道”等于了“会”。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说“这个我知道”、“这个我了解过”、“这个我学过”,请问这些等于会吗?如果你真把这些回答当成他们会,那么对你的企业或者对本人来说就是一场危机和灾难,因为“知道”和“会”之间还存在一段亲手实践并被检验合格至认可的路。这段路我们也叫做学习中的打磨期,也是一个人在学习环节中最枯燥乏味、最容易放弃、最难坚持的临界点。你是选择做浴火重生的金凤凰呢,还是做那个被人嘲笑、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这取决于公司高层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程度、讲师的专业水平以及培训者的天赋和努力程度。其实在很早以前我们中国就有一位智者王阳明,他提出了一个叫做“知行合一”的教学理论并付诸实践创立了“阳明心学”。他认为“知”和“行”是一体的,知道等于做到,如果只知道而做不到那便不是真知。一个知行合一的人一定是一个知道和会的人,而一个只知道不会的人,也一定不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人。他的理论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只有把那些只是知道的人用知行合一的教学方式经过培训转换成真正会的人,这样的人才是企业想要培养的人,这样也是我们培训讲师努力的方向和培训的新标准。
我们时常听见家长自豪的对别人说,我们家这个孩子很聪明,只是他不认真而已,如果他认真做什么都会有出息,我听后真为他们感到遗憾和惋惜,因为他们有可能正在扼杀一个未来前途无量的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们无知的夸大了孩子的能力让孩子处于一种飘飘然的学习状态中,让孩子没有意识到认真是一种能力,而错误的理解认不认真只是自己的态度问题,与能力没有什么多大的关系,导致孩子们做事学东西时都不会全力以赴地去做好一件事情,结果做什么都不会全身心的去投入。
其实认真不仅是一种能力更需要把它变成我们孩子的一种行为习惯来培养,这种能力和习惯就是我们常说的工匠精神。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他们的崛起不是因为他们的国民和员工有多么的聪明而是他们在全社会和学校推行“认真能力”技能培训;把每个人的认真做事变成一种能力和习惯来培养所以才出现了二战后经济上的腾飞和科技的高速发展,高素质人才辈出的时代。
认真,是一条布满荆棘险阻的路途,只有披荆斩棘,坚持到最后的人,才能见到命运的曙光。爱迪生失败了1000多次,也认真了1000多次,终于成功发明了灯泡。瓦特,烧水的时候观察到热水壶盖跳起来,然后认真的观察研究,终于发明了蒸汽机。历史往往会惊人的相似。历史实践不断地证明:认真,你就赢了!
希望我们的学校、社会或者企业重视“认真”能力的培养,把“认真”当成一种能力来培养,把更多只是“知道”还不“会”的人通过知行合一的教学方式培养成为不但“知道”还“会”传承和发扬光大的人,这样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会真有希望,企业的培训也才更具实际的意义和价值。
|